10月12日,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提升三年行動工作成效新聞發布會。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二級巡視員馮曄通報近三年全區標準化工作取得的成效;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處長費毅發布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工作十大典型;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副處長賈海燕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提升三年行動成效新聞發布會發布詞
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二級巡視員 馮曄
2018年至2020年,經自治區政府同意,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發布實施《內蒙古自治區推進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2018—2020年)》,3年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及標準化管理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兩個基地”“兩個屏障”“一個橋頭堡”建設,把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作為重要切入點,充分發揮標準化的技術支撐作用,強化舉措、狠抓落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為我區標準化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自治區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取得的成績
(一)標準化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
2018年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管理辦法》,進一步優化地方標準制修訂程序,制定周期由24個月縮短至18個月。將工程建設標準納入全區地方標準統一編號范疇,健全了地方標準(含設區市地方標準)管理體系。修訂自治區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章程,進一步強化標委會職能。為更好適應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同時,近些年內蒙古在標準化管理體制機制、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率先缺了突破,也形成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和一批制度成果,這些做法和成果,亟需要以地方法規的形式予以固化,2020年修訂《內蒙古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辦法》,現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條例》,已提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這將是內蒙古實施標準化戰略的又一重要成果?!稐l例(草案)》共有37條內容,融入了8大創新點。對地方標準免費公開、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盟行政公署和設區的市地方標準制定、“蒙”字標認證等工作予以規范,同時完善了標準化協調、標準化工作獎勵、標準化專業人才培養等一系列獎勵激勵機制,為新時代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布局初步建立
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把建設高標準體系作為標準化工作的重點,做出5年內建設全區高質量標準體系的布局。在農牧業領域,圍繞興安盟大米、錫林郭勒羊肉、河套小麥等地方名優特產品,從產地環境、品種選擇、種養殖技術、生產加工過程、產品質量全環節制定產業亟需標準,累計建成40項農牧業高標準體系,發布60項地方標準、10項認證產品團體標準,農牧業高標準為“蒙”字標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提供了認證依據,帶動“蒙”字標企業產值增長10%以上,促進農牧民增收。在現代工業領域,圍繞節能節水、羊絨制品、稀土材料等領域,累計建成7項高標準體系,對重點煤化工、鋼鐵行高耗能行業能耗有了約束,倒逼產業升級,提高了生態效益。在服務業與社會事業領域,圍繞政務服務、居家養老、“內蒙古味道”等領域累計建成6項高標準體系,促進政務服務、養老機構規范化發展,提升社會治理效率。高質量標準體系不斷摸索、不斷創新,從產業全鏈條規劃、堅持高標研制、以用促制的理念,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為當前產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標準質量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三年來,我區企事業單位主導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0項。主導參與制定國家標準216項,累計1033項。主持或參與制修訂行業標準165項,累計1246項。地方標準新增1125項,累計2442項,地方標準總數居全國第11位。先后發布2批95項內蒙古領航標準。全區1015家企業參與對標達標活動,1363種產品已完成與國際標準比對并進行公示。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公司承擔制定國家標準6項、國家軍用標準10項及兵器行業標準75項,采用國際標準共計8項。內蒙古恒豐食品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套雪花粉企標有25項優于國際食品法典標準,20項優于國家標準,標準由數量向質量轉變的趨勢顯著加快。包頭市金鹿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等4家企業上榜全國企業標準“領跑者”。包頭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等2家機構榮獲國家企業標準“領跑者”評估機構,先進標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四)標準化試點示范引領作用成效顯著
2018-2020年,我區新增循環經濟、新型城鎮化、農村綜合改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各類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92個,累計444個。其中,國家級項目新增34個,累計230個、省級項目新增 56 個,累計214 個。農牧業方面,良種肉羊繁育養殖、草原生態牧場、多倫縣百萬畝樟子松造林、紫花苜蓿種植等15個第九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圓滿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示范區農牧民通過標準化手段獲得的經濟收益大幅提升,實現人均增收約1.68萬元,帶動解決31000多名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農藥、化肥使用量年均減少28%,土壤改良效果明顯,減輕草場壓力、提高飼草的轉化率、減少風災、沙塵、水土流失等災害損失,有效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現代農牧業發展模式。工業方面,蒙牛集團承建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乳業)已完成籌建任務,獲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立。這是中國乳業領域唯一一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標志著中國乳業正式開啟了以創新技術轉化為行業發展標準、以乳業高標準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伊利集團通過首批國家級消費品標準化試點項目驗收,托克托工業園區固廢綜合利用等3個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示范試點建立了可供推廣、復制的循環經濟標準化模式。服務業方面,集寧現代物流園榮獲2019年全國優秀物流園榮譽稱號;烏蘭美家庭服務標準化試點榮獲國家級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和國家級家政服務輸出基地等多項榮譽。烏海湖旅游服務標準化試點獲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魅力中國城”年度魅力生態景區稱號。社會事業方面,包頭市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高分通過國標委驗收,內蒙古機關事務管理局獲批國家機關后勤服務標準化試點,標準化助推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成效顯著。
(五)標準化改革全面深化
對970項現行有效地方標準(含計劃項目)進行自查清理。依法廢止215項可能妨礙商品、服務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場競爭的工業產品、產品檢驗方法,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等標準。在國家地方標準信息服務平臺上累計公開地方標準2231項。培育激發市場標準活力,實施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對企業產品標準的備案管理,全區有3608家企業自我公開聲明了14214項標準,涵蓋25576種產品,企業標準公開年增長31.6%。42家社會團體公布團體標準184項,涵蓋了種養殖、信用評價、營養膳食、能源、紡織、稀土、農機和品牌建設等領域。建立市級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 “雙隨機、一公開”監督評價機制,連續2年隨機抽查40項市級地方標準,合格率75%。開展企業標準、團體標準檢查評價,重點對飼料、化工、稀土、農林機械4個領域的631項標準進行了評價,企業標準、團體標準違法問題率年下降7.1%。
(六)標準化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加大
全方位培育標準化人才,開展標準化理論、方法、規劃、政策研究,提升標準化科研水平。加強標準化技術服務機構的建設。全國少數民族服飾保護傳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獲批成立,秘書處設在我區的全國標委會累計5個;引導優勢企業、行業協會、高校、檢驗檢測機構和科研院所等承擔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在稀土、軍民融合、云計算、蒙藥材等領域設立了62個標委會,其中工業領域27個、農業領域14個、服務業領域10個、社會事業領域11個,共吸納1800余名委員。包頭、通遼、赤峰等6個盟市組建了標準化技術服務機構;自治區質量和標準化院與深圳標準化院、中國航空技術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提升了標準化技術服務能力。吸納重點優勢領域的專家進入標準化專家庫,2018年至2020年新增專家261人,累計1099人,副高級以上專家共占專家庫總人數89.22%。
(七)標準化國際合作取得新突破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承擔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天然纖維工作組召集人單位,先后研制了4項國際標準。推動GB/T 18356-2007《地理標志產品貴州茅臺酒》中國53°茅臺酒指標被蒙古國最新國家標準MNS 0179-2016《白酒和特定酒通用技術要求》首次采用,推動了產品“走出去”。2018年蒙古國進口我國白酒貿易額為23.4萬元,2020年為174.7萬元,較2018年進口貿易額增長5倍。2019年8項中國水泥標準被蒙古國互認,當年蒙古國進口我國水泥貿易額11521萬元,2020年31055萬元,較2018年增長近3.5倍。此外,還推動1項中國防護服標準被蒙古國等同采用,為下一步推動中蒙其他醫療領域標準互認、醫療領域標準化合作研究等奠定了基礎。參加兩屆中蒙博覽會、兩屆浙江義烏國際博覽會、東盟國際標準化論壇。在第三屆中蒙博覽會期間成功主辦標準化論壇,達成了《內蒙古與蒙古國標準化》合作共識。在呼和浩特承辦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 275第七次全體會議,提升內蒙古在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影響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強標準化頂層戰略設計。立足標準化事業新發展階段,貫徹《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制定面向2025年、2035年自治區中長期標準化戰略文件,努力形成標準化工作新格局。
(二)完善標準化協調推進和經費保障機制。完善自治區標準化協調工作組機制,明晰各成員單位職責,建立考核制度,形成統一協調、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健全標準化工作資金保障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各界加大投入,共同推動標準化事業發展。
(三)重點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加快推動我區經濟社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建設、實施及改進。促進標準體系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經過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推動內蒙古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
(四)提升標準質量水平。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建設一批質量標準實驗室,開展標準驗證,推動標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質量效益、生態效益更加顯現。強化標準制定部門與實施監管部門聯動,在政府招投標、產業政策、行政管理、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工作中積極引用標準,提高標準應用效果
(五)強化標準化試點示范工作。抓好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的指導、服務等工作。做好循環經濟、美麗鄉村、服務業等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的驗收準備工作。
(六)著力標準化改革。精簡優化地方標準結構,實現標準化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新活力,引導社會團體組織創新團體標準。完善推進團體標準、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落實盟市、旗縣標準化部門的監督職責。大力推進企業標準對標達標,提升標準與國際標準關鍵技術指標的一致性程度。培育優勢產業內企業標準“領跑者”。培育標準技術服務機構,提升服務專業化水平。
(七)深化標準化開放合作。做好蒙古國標準化(內蒙古)研究中心建設工作,推動中蒙兩國在農業農村、跨境旅游、文化、通關的標準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化活動,推動標準信息更大范圍實現互聯共享。
(八)強化標準化人才隊伍。推動標準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社會教育機構,加大復合型、國際標準化等高水平標準化人才培養力度??茖W組建標委會,充實自治區標準化專家庫,充分發揮其在標準化事業中的“智囊”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2018-2020年標準化工作十大典型
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處長 費毅
2018年至2020年,經自治區政府同意,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發布實施《內蒙古自治區推進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張藍圖清晰地繪就了3年我區標準化工作的發展目標。3年來,我區各級政府和標準化管理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兩個基地”“兩個屏障”“一個橋頭堡”建設,把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作為重要切入點,充分發揮標準化的技術支撐作用,為我區標準化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自治區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全國第二家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包頭市
2017年包頭市在全國地級城市中率先啟動創建“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以來,按照“重點突破與整體提升相結合、政府推進與企業主體相結合、標準化工作與品牌塑造相結合”原則,深入實施“標準化+”創建路徑,推動“包頭標準”成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已構建起優勢領域標準體系22個,涉及現代農業科技、稀土深加工、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諸多領域;指導相關企業主導研制了1個“全球首個”、15個“全國首個”技術標準,擁有稀土、裝備制造等13項內蒙古領航標準,完成鋁精深加工、稀土儲氫材料、重型商用車等3條產業鏈的“三鏈融合”建設,形成了一系列在全國具有示范效應的創新措施。
二、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乳業)—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11月,蒙牛集團完成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乳業)建設任務并通過驗收,2021年3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函批準成立?;鼐奂水a業鏈上下游90家共建單位,依托品質奶源生產基地、乳品技術研發基地、檢測技術研制基地、標準化服務基地和智能制造應用基地等5個分基地,堅持以“技術促標準”為核心,加入20余個國內外技術標準化委員會,40余家共建單位共主導或參與起草國家、行業、地方以及團體標準等150余項。成功將88個科研成果轉化為19個標準。完成了涉及30個話題的標準化宣貫與培訓,培訓人數大于1000人?;卦跈z測方法研究、智慧牧場、營養健康、國際標法研究及智能制造等領域輸出50余項專利、40篇論文及近90項標準。
三、企業標準的“領跑者”—包頭市金鹿油脂有限責任公司
金鹿油脂公司是國內葵花油行業唯一的“中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目前國內市場上高油酸葵花油其油酸含量在75%,“金鹿高油酸葵花籽油”以油酸高于80%以上獨步于國內葵花油領域。參加葵花籽油國家標準修訂工作;企業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企業標準,每年定期收集國際標準進行比對,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及國家標準比對7大類23項指標,與國際法典對標有10項優于對標標準,與國家標準對標有8項指標優于對標標準。2020年以高油酸葵花油企業標準的領先性成為國內糧油產品企業標準“領跑者”。近兩年,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年遞增30%。
四、首批國家級消費品標準化試點—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8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公布了首批國家級消費品標準化試點項目,伊利集團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及乳制品行業唯一企業上榜。經過2年的標準化試點項目建設,取得了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伊利集團開展了標準化培訓100余次,累計培訓標準化人才5300余次;承擔了19個國內外標準化組織工作,參與了103項乳制品標準的修訂工作,推動了中國乳制品標準體系的完善;同時伊利集團執行全球領先的產品內控標準,促進了產業上下游質量水平的提升。經濟效益方面,通過承擔消費品標準化試點項目,伊利集團在國內業務凈利潤顯著提高,國際出口貿易也取得豐碩成果,公司滅菌乳、發酵乳、含乳飲料和冷飲等多個品類出口東南亞,總出口銷售額達到20501萬元。
五、國家第九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7—2019年,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通遼市扎魯特旗3萬余畝草場開展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團隊在退化草地修復、人工草地建植與加工、家畜結構調整與科學飼喂、疫病防治、廢棄物處理等草牧業關鍵生產環節進行技術優化,制定《家庭牧場經營管理技術規范》、《退化草地修復技術規范》國家標準2項;《草原生態牧場管理技術規范》、《草原生態修復技術導則》等行業標準2項,《沙化草地治理技術規范》、《鹽漬化草地綜合治理技術規程》等多項地方標準。通過生態修復和合理利用,示范草場草群高度增加30%、蓋度增加25%,牧草產量由原來的85公斤/畝增加到114公斤/畝;示范區牧戶純收入增加了20%以上。
六、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國家級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惱包村
2018年至2020年,惱包村經過三年的試點建設,以合作社、企業、農戶“三位一體”運作模式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以城發(惱包)倉儲物流園區為基礎打造城發惱包物流園,以幼兒園、衛生院、生態養老院區、文化大院、文體活動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為支撐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以改善惱包村周邊生態安全致力于大青山前坡生態治理,以開展文明村活動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應用標準化的手段和方法帶動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發展,建設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美麗鄉村,逐步實現“鄉村美、產業強、農民富”的美麗鄉村振興目標。惱包村實現了“六化五通”,即“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墻面凈化、環境美化”和“通路、通水、通電、通暖、通信”。充分利用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工程等政府資源,結合原有的農業產業資源和農村民俗文化資源,對鄉村旅游標準化項目進行合理的開發,從而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相互轉化,實現了綠化、生態、休閑功能的統一。
2019年7月,惱包村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2月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司法部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七、國家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海拉爾區政府2017年至2019年連續三年將試點項目納入區政府工作重點,以標準化手段助力標識導引系統規范化建設,制定發布實施了《城市公共場所導向標識蒙文和英文譯寫規范》和《城市公共場所導向標識的安裝和維護要求》2項標準,填補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多語言標識導引標準空白,參與了《安全標志使用原則與要求》、《圖形符號表示規則 第四部分 對象相關性測試方法》2項國家標準的研制。先后建設交通標識、城市公共信息標識及街區信息標識牌700余處。海拉爾精品十字街的交通事故發生率和交通擁堵率較試點建設前分別下降了34%和40%,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八、國家第四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烏海市婦幼保健院
烏海市婦幼保健院堅持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完善了以婦幼醫療服務保障標準體系和評價改進標準體系為核心的醫療服務全進程的標準體系框架,構建了“服務質量目標化、服務方法規范化、服務進程程序化”的服務與管理新模式,健全了治理層、決策層、控制層、執行層四級一體質量與安全管理體系,形成了醫療標準精益求精的地標式輻射模式,使全院整體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穩步提升。2021年5月底,分娩量占烏海市分娩總量的87.20%,同比增長0.65%,占全市分娩量的主導地位,各項婦幼衛生工作指標達標率100%。病人滿意度95.48%;員工滿意度98.11%;收費窗口排隊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實現了服務好、技術好、口碑好的醫療服務質量傳承。
九、國家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鄂托克經濟開發區
2017年被國家標準委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為國家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單位以來,循環化改造效果明顯。先后淘汰關停白灰、焦化、煉鐵等落后過剩產能1500多萬噸。每年節約標準煤13萬噸;硅錳生產較煤制甲醇的生產成本每噸下降500元左右;低壓無功補償電氣設備節能改造技術達到了國內電石生產領先水平,每年節約成本近4000萬元;煤矸石下井綠色填充開采試驗、高鹽水深度處理工藝解決了企業廢渣、廢水處理的難題。鄂托克經濟開發區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專利60多項,主持和承擔了國家、省部級科技項目4項,863項目2項,主導了國家高純硅鐵相關標準的編制,組織制定了《礦熱爐煙氣余熱發電技術規范》。在硅鐵粉塵處理利用、礦熱爐余熱發電、電石粉塵回收處理、電石爐無功補償等方面取得了技術性的突破,受到了科技部及自治區多次獎勵。
十、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內蒙古恒欣利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
內蒙古恒欣利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將標準制定與執行納入年度目標管理,通過簽訂目標責任書和績效管理,逐級落實標準化建設目標。共構建了包含21項服務通用基礎標準、103項服務保障標準和244項服務提供標準在內的物業服務標準體系。利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普及標準化知識,分享經驗和做法;依托三級培訓體系和“利焰”育才計劃,進行系統培訓;定期組織各方交流,提升員工標準化意識和能力。特別是通過制定實施《標準實施及監督檢查管理規范》等標準,為各項標準實施提供制度保障。積淀形成了“讓標準成為習慣、讓習慣符合標準”企業文化,鑄就了獨特的企業之魂。內蒙古恒欣利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榮獲2018年自治區“主席質量獎”和中國質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該公司總經理閆麗君入選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提升三年行動工作成效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高標準是高質量的保證。近年來,為了助力我區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在標準化方面我們做了哪些較有成效的工作?
費毅: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相繼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全面深化標準化工作的意見》《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府導向性文件,實施了《內蒙古自治區推進標準化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兩個標準化三年行動計劃,為內蒙古質量提升的奠定了良好的標準化基礎,為全區的國家質量考核工作做出了貢獻。一是持續投入標準化資金予以保障。從2014年到2021年自治區本級財政投入標準化專項資金達到10885萬元,盟市旗縣財政投入標準化資金平均在800萬元左右,全區各級財政投入標準化資金達到1.5億元。二是堅持“以用促制”地方標準化工作思路,突出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制定高水平標準助推高質量發展。堅持吸納企業或基層科技部門參與標準制修訂,讓標準“接地氣”,不制定不使用或很少使用的“項目”標準。三是著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堅持“小精實”建設思路,針對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準化新需求,本著突出綠色有機和全產業鏈標準化目標,打造高標準體系。此外,我們在試點示范引領、助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蒙”字標認證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剛才通報近三年全區標準化工作取得的成效時已提及,在此就不細說了。謝謝!
中國質量報內蒙古記者站記者:今年,世界標準日的主題是“標準促進可持續發展,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我們自治區在促進綠色發展、節能減排方面做了哪些地方標準?
賈海燕: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保護、特色產業的優化升級關系到全區乃至全國的高質量發展大局。所以,今年我局與自治區發改委、工信廳、水利廳、林草局和機關事務管理局等行業部門共同組織,在促進綠色發展、節能減排方面重點研制了《全面節能診斷技術規范》《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技術規范》《電解鋁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 《節水型企業評價規范 鋼鐵》《草地鹽堿斑綜合治理技術規程》《草原區露天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規范》《公共機構能耗定額》等32項地方標準。例如,《草原區露天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等11項生態保護地方標準,對內蒙古草原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根據產業自身耗水生產特點和我區水資源分布特點,制定的《節水型企業評價規范 煤制油》等5項節水評價地方標準,是自治區人民政府進行節水管理亟需的標準,實施后進一步完善了自治區資源節約標準體系,促進了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有效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結合我區特色產業,今年要重點構建哪些高質量標準體系?
費毅:為全面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建設高質量標準體系,堅持以標準為引領,服務助推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我局與自治區發改委于今年4月,共同下達了2021年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項目21項,其中包括庫倫蕎麥、山羊奶、蒙中藥材(苦參、赤芍、桔梗)等16項農牧業領域標準體系;企業節能診斷(生物制藥、電解鋁)、高耗水(氯堿、食品發酵、火力發電)2項工業領域標準體系;社區居家養老、平安百年品質公路工程和市域社會治理中心建設與運行管理3項服務業和社會事業領域標準體系。9月下達第二批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項目,包括內蒙古自治區邊境管控、氣田廢棄物處置乳品營養軍民通用稀土儲能電池“雙碳目標下”內蒙古風電行業低碳節能標準體系等5項高質量標準體系。上述高質量標準體系目前基本完成體系規劃,下一步將重點推進相關標準研制工作,對標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反映產品或服務特征,體現產業特色、地區特色,為我區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再添高標準。
信息來源: 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